公司從各部門單位的管理規範,到每一位同仁的行為動作,都是向兩個最終目標為出發點:開源、節流。
開源即為公司內每一位同仁皆可扮演業務角色,但此角色並非業務單位的業務同仁,而是公司每一位同仁須清楚知道公司的營業項目、服務範圍與銷售的產品(技術),一旦在市場上有聽聞到需求或被詢問時,可以很自然地介紹甚至毛遂自薦出公司的產品與服務,不論是否有讓這個需求順利地成為公司的訂單,只要這舉動可以增加公司在市場上正面的曝光度,我們都可以稱呼為開源。
而說到節流,便是在達成客戶需求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包含多能的人才培養、通用性的設計與工具、正確的設備保養、落實的庫存管理......等等,不但能避免各種資源的浪費,也提升內部同仁的能力、工作與管理效率,對於日後申請各單位的製造認證都有很大的幫助。
「預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運用在硬體的工具與設備上,軟體的人才觀念是更為重要的,大家有了正確並且方向一致的共識,才能用同樣的標準向共同目標努力,正所謂:造物前須先造人,指責不能增加鏈的強度,只有互相幫忙鏈才會強,團隊的相互尊重與合作,才能攜手面對客戶與廠商的挑戰、製程的改善。因此這次內訓課程邀請到在加工界管理跨國共超過20年,目前與中國生產力中心配合做製造業課程的曾英富 顧問,向公司內部同仁進行在職訓練,導入精實管理的方向與觀念,並分享與解析各個案例的做法與建議解決方式。
正常工時生產運作,加班工時進行檢討與擬定解決方式
在正常工時期間,各部門的基本作業、產線需持續進行與生產不能停滯,要持續公司的營運根本。各單位需要檢討的問題與擬訂精進的策略則在非正常工時(加班)進行,不能讓策略面的工作占用到公司維持營運與獲利的時間成本。
供應鏈轉型,不做庫存品與縮短交期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下,資訊與發明不斷地推陳出新,剛上市的新產品往往在一霎那間就被取代了,如此快速的節奏在製造業上是最為顯著的,因此「不做庫存品」是當前供應鏈的共識。只要庫存量愈高,就會使問題愈被蓋住看不到,因此降低庫存量讓所有潛在問題強迫被看見,並在市場需求下創造出"最快的交期",成為了供應鏈各家廠商在轉型的必修學分。
在製造業中,最容易吃掉淨利與造成交期被延長的內容包含:物(庫存品、材料與產量過剩、搬運)、人(動作、加工、等待)、質(不良品),在這次的課程當中,顧問也分享了從他過往的工作與輔導經驗中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改善,克服這問題與達成我們精實管理的目標。
.資料蒐集,創造雙贏
訂單在成立前,能明確地掌握物料進廠時間、圖面資訊與客戶針對加工製造的重點、製造流程與需使用的設備及工具,將種種一切事先安排準備好,提升加工效率並縮短全製程所花費的時間。
.建立SOP,搭起跨部門的合作橋樑
建立與不斷更新各部門職務的標準作業流程,製作跨部門傳遞與交接所使用的表單,讓每一位同仁僅要依照前人的經驗並且是被公司審核通過的流程作業,便能執行出標準一致的結果,且能有效地降低等待與詢問的時間浪費,提升結果正確性。
.目視化管理
除了上一點提到的建立標準工作流程外,我們還可以做更精進的「直覺性目視化管理」,將資訊公開搭配標示明確化:例如圖書館可透過公開的資訊系統找到書籍是否在館內、位於館內樓層、區域,搭配放置的書櫃上有明確化的標示,讓讀者可以快速且一目了然地馬上找到目標書籍。這樣的模組也可以套用廠內的產線製程、庫存管理上。
.軟硬體設備的強化
(1)軟體的引導式介面:以各大銷售通路平台與速食店的自助點餐機為例,完全引導式的從商品選購、客製化製作到結帳完全是引導式介面,省去了操作者思考與判斷的時間。在製造業辦公室及設備的軟體操作上也可以如此升級。
(2)科技化的檢驗作業:因產品瑕疵而重工是吃掉淨利很常見的狀況,如果我們能在當下立即察覺錯誤,或進行預防性的防呆設計,則可以大大減少重工對利潤造成的傷害,例如設計零件的治具凹槽或卡榫、運用人工智慧使機台判別到異常便自動跳出提示與停機,強迫操作者將障礙排除後才能再進行運作......等等,都是設備上可以給予的協助。
企業永續經營的三大主軸:最大安全、最強團隊、最高品質,以上三點與它們的排序是永遠不變的,在滿足市場的高品質產品前需先達成內部目標。血汗與危險的工作環境無法聘請及培養出願意全心付出的最強團隊,沒有強而有力的人才與團隊的發揮,製造不出符合市場的最高品質產品。
加入好友
告訴我們您的加工需求